作者: 許佩玟,
T大 出版社:遠景
出版日期:2020/09/07
語言:繁體中文
因為自己酒精不耐 ,對於酒類並沒有特別的喜好。 父親也是不喜飲酒 ,但出國或友好一起時 ,也會蒐藏了一些陳年好酒 。可母親和姊弟就不一樣了 。 啤酒 隨手可飲, 高粱58 喝了臉不紅氣不喘的, 紅酒也是來者不拘, 著實讓人覺得老天不公。 我大約是遺傳父親的基因吧 ! 但有時 因為氛圍, 也會小酌幾飲。
因為身邊家人的喜愛 ,加上小旅時對在地農家的探索, 才了解 ,原來 釀酒與酒庄文化早已在我們島國成行多年。
對於葡萄 ,印象最深的是鮮食巨峰葡萄 。每到產季, 市場店家總會大力推薦 , 台灣的葡萄甜美 ,豐碩的果粒 ,晶瑩剔透 ,讓人垂涎欲滴 。母親偶爾會自釀 ,也只是傳統的一層糖一層葡萄的方式 ,沒什特殊技巧。 然而既然有產果, 會釀成酒品, 甚至發展成酒庄文化, 應也是果農的對農產進階的運用。 但是釀酒和鮮食葡萄是不一樣品種的。
photo: 二林農會
葡萄的理想種植區域範圍, 跟咖啡一樣 ,有氣候和溫度的限制 。
以國際葡萄酒來說 ,釀酒葡萄適合在南北緯 35-58度間 ,年均溫10-20C,年均雨量 600-900毫米 之溫和的地中海氣候 。種植時因生長期所需條件不同自然調節, 讓生長配合天時地利 。
然而彰化二林 ,卻逆境發展出另一番夢田。 二林的先民, 早年來此就有墾荒的精神, 先農與農會的契作 ,奠下根基 。後順應時勢 ,轉作潮流農作 。但是 種植葡萄 ,卻是一場美麗的兼作。 讓在北緯23.9度的亞熱帶且均溫23°C, 具夏熱冬暖的日照充足的區域 ,把釀酒葡萄的種植條件 一項都不具備的惡地, 翻轉成可種植特定葡萄的區域 ,將「金香」與「黑后」這兩種釀酒葡萄, 發揮的淋漓盡致,繼而發展 「源成七界內」的客家酒莊 ,已逐漸往國際舞台邁進 ..讓台灣的葡萄酒 ,發光發熱。
photo: 二林農會
除此之外 ,一般「紅酒配紅肉 、白酒配白肉」的酒佐餐文化 」,對於中式料理和小吃的搭配, 較無發揮之處 。然而 二林的「金香白葡萄酒 」,與台灣家常菜 如客家小炒、 豬肉紅白肉、 紅燒吳郭魚 、甚是蚵仔煎、肉圓 等等可完美搭配 。而「黑后 紅葡萄酒 」,因其葡萄酸度和低單寧, 和麻辣鍋、 烏魚子等知名美食相得益彰 ,成就莊園酒鄉文化, 創造另類農金。期待舉辦的紫晶盃 ,國人共襄盛舉。也可到台灣酒窖去品嚐好酒。
簡介 (博客來)
在南彰化舊濁水溪畔的沖積平原上,有個出現於日本時代的客家二次移民聚落「源成七界」,即現今二林、竹塘、埤頭交界的地方。這片早年被稱為「風頭水尾」的土地,因位處圳路末梢水源不足、土壤鹽分高,風沙又大,導致原先由日本農場計畫性的移墾佃農因收成欠佳先後離去,故轉向來自當年新竹州即現今桃、竹、苗的客家佃農招手,他們勇往異鄉開墾,並堅持了下來,先後在不同時代種植稻米、甘蔗,而在偶然的契機開始為公賣局契作釀酒葡萄。
客家先民來到曾經的源成農場,在風頭水尾扎根,成為彰化縣裡的客家「島」,與一顆葡萄命運般的相遇,逆天釀出23.9°N的自慢滋味,近百年的勇氣與堅持,都寫在這裡了。釀酒葡萄的種植條件這裡其實一項都不具備。因而,客家人的堅持至此有著另一層涵義,巧與變,創造出在地特有農技與栽培方式,以「剃光頭」式剪枝、用棚架栽種減少颱風危害,竟讓二林的葡萄產量占全台百分之四十九。
雖然世界貿易組織(WTO)大浪來襲,公賣局終結契作,但仍有一股勇闖未知的自信,讓二林「釀酒班」班班爆滿。除了時局、機遇等歷史脈絡的共相,本書也記錄了8 間酒莊如何應變的殊相,他們多年為鄰,有的是兄弟、親戚,有的是釀酒班的同學,面臨劇變的抉擇時,映照出不同的人生與經營哲學──有人選定甜味對準女性市場,有人堅守自然工法,有人看向國際,也有人結合客庄情懷。 這是個客家「島」的故事,也是勇氣與堅持的故事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